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文继荣,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大模型与智慧治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新一代智能搜索与推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入选首批“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2019年担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目前担任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第十四届政协常委、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等。

李崇轩,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生成模型,研制扩散大语言模型 LLaDA,视觉扩散模型相关成果获ICLR 2022 杰出论文奖,部署于DALL·E 2、Stable Diffusion、Vidu等行业领先模型,获吴文俊优秀青年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B类(原优青)、重大培育项目等;担任IEEE TPAMI 编委,智源学者。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胡天阳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统计的交叉领域,包括统计机器学习、可信 AI、特征表示学习、深度生成模型等,旨在通过揭示 AI 模型的深层机制,为设计更有效的新算法提供理论指导。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罗维俭博士是小红书(RedNote/Xiaohongshu)公司人文智能实验室(hi-lab)的多模态大模型研究员。他在北京大学(PKU)数学科学学院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和应用统计学硕士学位,本科阶段则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数学系,获数学学士学位。
维俭目前在人文智能实验室进行大型生成式理解模型等研究,其团队专注于开发高效可扩展的生成式理解模型,这类模型能够进行推理、理解人类意图,并实时生成视觉 - 音频响应。维俭在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与期刊如ICML,NeurIPS,ICLR,CVPR,TMLR等发表论文十余篇。他曾邀担任前沿人工智能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Nat. Com),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JMLR),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TIP),Pattern Recognition(PR)等杂志审稿人。同时,他也参与人工智能会议审稿,包括 NeurIPS、ICML、ICLR、CVPR、ICCV、AISTATS、UAI 等。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张佳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二年级博士生,MetaGPT 研究员。其论文发表在 ICLR、ICML、NeurIPS、ACL、EMNLP 等会议上,开源项目在 GitHub 累计获得 5 万 Star,代表性工作包括 AFlow、Foundation Agents、OpenManus 等。个人主页:https://didiforgithub.github.io/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滕佳烨,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机器学习,包括泛化理论、共形预测等。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并曾赴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曾获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获得上海市 2024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资助,以及 2025 CCF 理论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提名),并为人工智能研讨班 FAI-Seminar 的筹办人。主页:www.tengjiaye.com。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冯俊晨,芝加哥大学博士,现任火花思维大数据技术总监,负责火花思维的 AI 提效战略。在 AI 辅助编程、RAG 智能问答与 Agent 自动化方向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多次受邀为微软、火山引擎、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头部 AI 云厂商进行教育领域闭门分享。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刘军,美国科学院院士,2025年8月全职加盟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担任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刘军在2015年主导创建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并担任名誉主任。2024年,他作为筹建发展委员会主任,帮助清华大学建立了统计与数据科学系。
刘军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统计系终身教授;曾兼任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曾任斯坦福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刘军教授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1年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刘军教授于2002年获得北美五大统计协会联合颁发的“会长奖”(COPSS Presidents' Award),是国际统计学界最具声望的荣誉。刘军教授还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CAREER Award,国际数理统计学会Medallion Lecturer,伯努利学会Bernoulli Lecturer,美国数理统计学会和美国统计学会会士(Fellow),晨兴应用数学金奖(三年一度),泛华统计协会杰出成就奖,ISI高被引用数学家,泛华统计协会许宝騄奖(三年一度)等荣誉。截至2025年5月,他在各类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如Science,Nature,Cell,JASA,JMLR等)及书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和一本专著,被引用9万余次(Google scholar)。他已经指导了40多位博士生、30多位博士后。
刘军教授在序贯蒙特卡洛和粒子滤波方法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对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的设计构建了重要理论框架和新技术,并广泛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于工程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个性化医疗等许多领域。在生物信息学方面,由刘军教授提出的“Gibbs保守串抽样和指针”是到目前为止生物学者寻找DNA和蛋白序列中精巧模式的两种最流行的算法,在了解基因调控和蛋白同源性方面有非常成功的应用。近年来,刘军教授在统计学习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对大数据处理方面有重大影响。
许洪腾,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2017 年博士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2013 年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0 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研究聚焦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特别是最优传输驱动的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生成式大模型架构设计与高效适配、AI4Math 及 AI4Science 等方向,发表论文 70 余篇,并多次在 AAAI、IJCAI 等会议组织相关 Tutorial 与研讨会。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201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2018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毕业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组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成式对话学习、数据挖掘以及AI4S相关算法的研发落地,曾带领团队开发出新冠传播预测最准模型,获得CDC官方认可。现就职于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担任AI算法负责人,负责深势科技相关AI for Science算法的研发和落地,包括分子、材料预训练大模型的研发以及在垂直领域的应用,AI在材料与工艺优化与表征建模的应用等。
近年来主要从事小分子表征学习、预训练、分子设计相关的研究和落地,带领团队研发出首个分子3D预训练大模型Uni-Mol,其在属性预测、构象生成、分子蛋白结合位点预测等重要下游任务上取得最佳性能,并且把Uni-Mol拓展到药物、材料、电池、化工等领域,形成多种基于AI的工业级别解决方案和成功的企业落地案例;作为核心主导多项高校、科研机构关键项目攻坚合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 ICLR; NeurIPS; ICML; ICDE 等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以及参与多项相关省部级科技项目,作为核心人员获得第二届“祖冲之奖”-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奖,Kaggle GrandMaster,共获得国内、国际顶级数据挖掘比赛冠军九项;
许华哲博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导,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星海图智能联合创始人。曾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方向为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论、算法与应用。曾获 CoRL 2023 最佳系统论文奖、2024 年 WAIC “云帆奖”,在 IJRR、RSS、NeurIPS 等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并在 IJCAI、ICRA、ICLR、CoRL 等会议担任领域主席或副主编。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向智能抓取、精密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推广渗透,触觉传感器在机器人领域的需求愈发增加,磁触觉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宽量程、柔性可拉伸的触觉传感器,为机器人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成为机器人感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报告介绍了磁触觉传感器的感知机理、制备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通过结构优化与算法优化,实现了高灵敏度力感知与位置识别、磁性特征识别等任务,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对不同特性物体的抓取适应性、安全性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视触觉传感器提出了多模态触觉传感器方案,用于增强视触觉传感器感知精度和接近觉感知能力,以提高机器人感知操作能力。
演讲嘉宾简介
俞声: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文本类智能,涵盖自然语言处理、大型语言模型等。与哈佛大学蔡天西教授合作研发的高通量表型提取技术将疾病表型识别算法开发速度提升千倍,并服务于美国国家级精准医学项目;主导 BIOS 生物医学信息学本体系统及 GENIE 电子病历结构化大模型,获评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现任 JASA Associate Editor。
王健桥: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 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致力于开发稳健、可解释的高维统计方法并应用于大规模基因组数据分析,在医学健康领域与合作者深入开展心血管与慢性肾病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统计、医学与科学领域顶级期刊。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李扬: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交叉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研究聚焦模型选择与不确定性评价、复杂调查设计与分析、潜变量建模、试验设计与推断等领域,在 JASA、AOAS、Biometrics 等期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并主持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等。
林存洁: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生存分析、精准医疗、亚组分析、健康医疗数据建模与分析等,在 Biometrics、AOAS、JCGS 等国内外统计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我国肝病患者约4亿,占总人口28%,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目前肝病的精确诊疗对医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要求极高,往往需多科室跨专业的综合性会诊。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肝病类型众多,早期表现隐匿,其症状和体征特异性差,病变诊断严重依赖经验,缺乏结构化知识和系统量化标准,易导致误诊和漏诊;(2)肝病病程长,可同时合并全身多系统病变,诊断需多学科交叉知识的综合性判别,具有不同背景的临床专家治疗决策冲突点多;(3)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疑难复杂肝病的决策精度和效率,难以为肝病患者提供同质及时的诊疗方案。
为此,我们团队提出基于LLM的多智能体激活图推理协同模型MAGIC应对这一挑战。通过多尺度分析增强肝脏疾病认知,包括相似病例研究、异常指标识别和知识图谱分析。在模拟临床渐进式诊断过程中,该模型利用多智能体辩论结果动态调整图推理中的关键节点与关系权重,提升预诊断准确性。同时,模型通过临床指南对预诊断结论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既定医疗标准,最终生成可靠诊断结果。我们提出的方法一举将疑难肝病的 AI 诊断准确率提升到 94.5%,多中心验证仍保持 91.6%,显著领先现有模型。本研究已经发表于人工智能顶刊Information Fusion中,IF=20.4(2024),并作为核心辩论技术开发了一套人机融合疑难肝病会诊系统,并在8家医院实现了示范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

演讲内容摘要
演讲嘉宾简介
